“玩具是儿童的天使!”每个人小时候都会有自己的玩具。“80后”的陈希,当年玩得最多的是变形金刚。也因此,从那时起汽车模型就是他的最爱。不过,陈希的玩具梦,并没随着他“年岁渐长”而淡去。因为爱玩具,已过而立之年的陈希,怎么也“长不大”。
独自等妈妈的时候最开心
“小朋友们,长大了想做什么?”幼儿园时,老师少不了问起这个问题。就在小朋友们一个接着一个说出自己的梦想时,陈希没有回答,他心里惦记着的,是身后的那一排玩具柜。
教室后面的玩具柜里,放着很多玩具。陈希爸妈工作单位远,放学后,小朋友陆续被接走了,陈希成了“最后一个”。可每天等妈妈的那半个小时,却是他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候。因为他可以打开玩具柜,把里面所有玩具都拿出来,没有老师管着,也没有小朋友来抢。沉浸在玩具世界里,他很“任性”,让“火柴盒”小汽车排长队,让变形金刚打怪兽。意犹未尽,幼儿园里还有“巨型玩具”——爬上“大象”造型的滑滑梯,俯冲而下。所以他盼着爸妈晚点来。
有“火柴盒”陪伴太幸运
上世纪90年代中期,陈希上小学了。他就读的小学离人民商场不远。放学回家,他总忍不住故意“路过”人民商场。进商场唯一的目标,就是玩具柜台。如果口袋里恰好有钱,铁定会被全部“吸”走;如果没钱,那也得站上好久,解解“眼馋”。
最让陈希喜欢的,是著名的“火柴盒”车模。上海环球生产的“火柴盒”,价格不贵,做工不错,成了“陈希们”最对路的“国民玩具”。陈希说,那个年代的“火柴盒”车模非常流行,一个车模便宜的两三元,贵的十几元。“这已经算很贵了,毕竟那时父母每月的工资也只有一两百元。”每次,陈希都得犹豫好多天,最后才能下决心在许多型号中选定一款,然后欢天喜地地捧回家。
他最喜欢的是一辆1985年生产的蓝色斯柯达牌公路赛车,买来后一直玩,都被摸得掉漆了。“‘火柴盒’小汽车是引领我走进汽车这个神秘世界的钥匙。从这些小车里,我知道了很多同龄人听都没听说过的汽车名牌。有‘火柴盒’陪我度过童年时光,我觉得太幸运了。”陈希说。
兴趣与工作结合非常快乐
人还是要长大的。
2012年,陈希24岁。毕业了、工作了,童年的玩具,封存进积满灰尘的纸盒,只是偶然会出现在梦里。
直到有一天,他遇到了一个同为“玩具迷”的中学同学,他的人生之路突然“歪”了出去。他的这个同学,大学毕业后没有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,而是开了家玩具店。在朋友的店里,陈希震撼了。儿时的玩具世界重新开启。原来,生活也可以这样安排。他觉得,能把自己的兴趣与工作结合在一起,是件多么美妙的事情。
很快,陈希决定和那位同学一起,打造自己的玩具工作室,经营、收藏,赚钱与爱好两不误。
陈希首先想到的是,重拾当年玩“火柴盒”的乐趣。他去找上海的那家玩具工厂。可惜,时过境迁,曾经红火的玩具厂早已不“玩”这一行了。不甘心,他又去找当年生产“火柴盒”车模的工人。从他们那里,陈希知道,早在2004年,因为合资期满,上海环球玩具厂就不再生产“火柴盒”了,曾经门庭若市的门市部也关了门;厂里生产的各型玩具车,现在只有玩家手里的“绝版”了。
心中曾经的“圣地”和“珍宝”消失了,陈希很失落。
2013年,一批名叫“风火轮SPEEDMA-CHINES”系列的1:64赛车重新引爆了他内心的收藏狂热。
有一天,一位叫“卷毛”的车模爱好者向他通风报信:“苏州也卖“风火轮”了!”陈希飞身跃上“小电驴”,一路狂飙到“卷毛”说的那家店。一进店,他就着了迷,几乎将店里的各型“风火轮”打了包。
“风火轮”这些小车大部分的长度为4厘米到5厘米,大小和当年“火柴盒”很像,可内部构造更精致,可以说是五脏俱全。“SPEEDMA-CHINES”系列按不同车型不同涂装算,一共有87种。之后的几个月,他骑着“小电驴”跑遍了苏州的大街小巷,希望将这87种都收全了。到现在,他的这个心愿,还留下点小“缺憾”。
陈希觉得,能将这些小车成套成套的挂在家里,成就感十足。“实践告诉我,收集的过程,才是最让人享受的,哪怕是渴望和焦虑。我很享受去淘宝时的那种感觉。”
爱研究会改装被称“阿探”
重新“拐”到玩玩具这条道上,不知不觉已有七年。七年间,陈希收藏的车模已有一千余辆,弄得家里像展览馆一样。
陈希收藏,找得到的当然要买。不过,让他更自豪的是,他更看重“研究”。得到一款小汽车后,他会千方百计地去收集它的真车资料,圈里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“阿探”。“这是说我收藏车像侦探一样,会探究到底。”探究深了,就会发现有些车上的细节不够真实。那时,他就成了“改型师”,自己动手用树脂制作部件,打磨涂装。
现在,陈希的收藏越来越全,也越来越难。因为,寻找还缺少的“珍稀品种”实在不容易。苏州大大小小的玩具店他时不时要去转转,现在的触角更是伸到了国外的玩具市场。“走运时,说不定能淘到品相好存量少的稀罕货呢。”
收藏多了,陈希想过要开一个玩具展览馆。后来觉得,这目标太大。不久前,他加入了苏州玩具爱好者的微信群。他一下子发现,身边志同道合的爱好者还真不少。他们经常带着自己的藏品,一起摆玩,并交流各种有关玩具的话题。“这个群里年龄最大的40多岁,最小的20几岁。‘80后’比较多,清一色是男性。这群人,都有一个玩具梦。说穿了,就是用收藏唤起小时候的记忆。不愿长大,也有点长不大。”本报记者吴涛